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喵专题:电能表企业漫漫转型路】之二、鱼龙混杂的玩家

时间:2023-12-03 作者: 新闻中心

  为什么会说鱼龙混杂的玩家,要理解这个标题,不得不从电能表技术的发展历史概况、中国电能表行业发展历史概况、中国电能表采购模式发展历史概况等方面展开。

  1889年,在秋季法兰克福博览会上,匈牙利冈兹(Gans Works)公司发布了第一只千瓦小时电能表,此为感应式电能表的首发。基于当时的技术能力,这只电表重达36.5Kg。

  1905年之后,随着高导磁材料的出现,感应式电能表技术获得了一次跨越式发展:每只电能表的重量缩小到了1.5~2Kg(这一重量已经很接近当前仍旧在使用的感应式电能表重量)。而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电能表采用铬钢、铝镍合金代替之前使用的钨钢,使感应式电能表的功耗得到了大幅度降低,并且极大程度改善了负荷特性。此时,感应式电能表的过载能力达到了600%以上,且常规使用的寿命达到了15~30年。

  但是感应式电表由于其原理本身的缺陷,并且在设计上并无很好的改善方法,因此安装时垂直度要求很高,电能表安装倾斜度不能超过3度(喵喵想到了以前农村里由于电表安装在一块木板上,且多数安装在用户屋子里,因此最经典的场面就是把电表随着木板转个180度,就能实现窃电)。而跟着社会的发展,供电企业对于电能数据的搜集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而感应式电表功能单一,只能实现有功或无功计量功能,且计量误差大,因此逐渐的到了结束历史使命的时刻。但是想让感应式电表就此结束生命也是不可能的(至今,仍旧有一些国家和地区有感应式电能表在使用)。

  随着电子技术的持续不断的发展,20世纪中叶,业界开始研制脉冲式电能表。脉冲式电能表是一种能输出电能脉冲的仪表,其以感应式电能表的电磁系统为工作元件,在旋转铝盘的圆周上均匀分度并作上标记刻度,用穿透式或反射式光电头发射光束。通过采集铝盘旋转的标记,由光电传感器完成电能——脉冲的转换,然后经过对脉冲信号的处理,实现对电能做测量。因此脉冲式电能表也称为机电一体式电能表。中国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全面研究并应用机电一体式电能表。

  在此技术的基础上,慢慢地发展出了支持预付费、多费率功能的电能表,为20世纪末及本世纪初的分时电价制度的实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后扩展的通信功能,也为自动化抄表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但是,机电一体式电能表毕竟是建立在感应式电能表技术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其同样具备感应式电能表的部分缺点,注定其只能成为一种过渡产品,而无法像感应式电能表那样拥有那么长的生命。

  20世纪60年代,日本发明了时分割乘法器并提出了其功率测量原理,为全电子式电能表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全电子式电能表是以微电子电路为基础,将被测电压、电流接入电能表后,经乘法器、p/f转换、计数显示控制输出一个电能计量标准脉冲。当输入功率发生明显的变化时,输出功率也随之变化,经微处理器在时间上再累加(积分)起来就测得了电能值。

  1976年,日本研制成功首款全电子电路的电子式电能表,并在80年代初开始商用。80年代中后期,西方发达国家相继推出全电子式电能表,全电子式电能表由此开始风靡起来(但喵喵去过日本,发现日本当前还有大量用户仍旧使用的是感应式电能表)。

  之后,随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地发展,为全电子式电能表的逐步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不仅仅创造了计算机,同样极大程度改善了全电子式电能表的常规使用的寿命、准确度、稳定度、可靠性等技术指标。同时,除了基本测量功能,还扩展出了大量其他功能,如:正反向有功无功电能测量、最大需量、事件记录、数据冻结、负荷记录、远程通信、告警等。

  中国对于全电子式电能表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并与90年代末期及21世纪初开始大量使用,并且发展速度极为迅猛,同步带动了整个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在中国近代工业史上也可算是蔚为壮观的。

  至于之后的智能电表,虽然是为满足智能电网建设需要而诞生的新概念,但是其基础原理和核心技术仍旧基于全电子式电能表发展而来,除了设计理念略有优化、功能得到了更多地扩充、更强调通信,喵喵认为仍旧属于全电子式电能表范畴,在技术原理上不足以单列为一个发展阶段。

  虽然早在1909年,清政府就在上海建立第一家电度表维修和校验场所,但中国的电能表行业线年上海华通开关厂成立电表车间,并于当年3月试制成功全国第一台单相电能表(仿制山姆大叔)。不久之后,阿城仪表厂也试制成功单相电能表(仿制岛国)。同年上海和成电器厂成立,专业生产电能表。

  1956年7月1日,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建成并经国家验收投产,是我国第一个采用当时世界先进的技术武装的电工仪器仪表制造工厂。

  1958年,青岛电度表厂建立,并于1962年成为单、三相电能表专业生产厂商。同年,杭州仪表厂前身建立,并同样于1962年转型成为单、三相电能表专业生产厂家。

  60年代初,我国逐渐开始自力更生发展自己的仪器仪表行业(被某苏逼的),慢慢地过渡到自行设计为主。在60年代中期颁布了JB793-66部标,并相继在上海、黑龙江、江苏等省事扩建和新建了一批大中型仪表企业。但是与全中国所有行业一样,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电能表行业同样经历了失去的10年。

  随着10年混乱结束,70年度中后期,由于电力工业的快速的提升、基建和民用住宅的兴起,从企业到居民对电的需求越来越旺盛,电能表需求量急剧增长,各地军工企业、街道村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介入电能表市场。

  到1980年,全国电能表生产厂商由原先机械部确认的19家定点电能表生产厂商一下子猛增到1000多家。但是,产量剧增,必然质量没办法保证,按照当时的标准,抽检合格率仅37.3%。于是在1983年3月,国家采取了生产许可证制度(即我们熟悉的CMC证书),并先后给63个生产厂商发放了生产许可证。

  十三中全会后,基于改革开放的需要,国家开始统一采用IEC国际标准,电工仪表行业开始对外开放,加大了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的力度:

  1983年12月,哈尔滨电表仪器厂,签约引进瑞士兰迪斯盖尔公司的单、复费率电能表制造技术。

  1984年5月及同年7月,杭州仪表厂和天津第三电表厂先后引进日本大崎公司的1.0级三相电能表制造技术。

  1985年9月6日,影响了之后20多年电能表行业发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正式颁布。

  1987年6月及同年7月,上海电度表厂和杭州仪表厂分别开发出了862系列和862a系列电能表,各项性能指标达到当时国外同种类型的产品水平。

  80年代是中国电能表行业引进国外技术并吸收、消化的时期,而到了90年代,中国电能表行业逐渐开始了自研的历程。

  1993年,上海贝岭开发成功BL0931电能计量专用芯片,上海贝岭目前仍旧是国内计量芯片主要供应商之一。除贝岭外,当时有代表性的企业还有:无锡华晶、深圳国微、首钢NEC、中国微电子开发中心等。但在此时,乃至到2010年,美国ADI公司的计量芯片在中国市场占有绝对主导地位,最高市场占有率一度达到90%。

  而进入到21世纪,特别是开始推广智能电表之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量专用芯片在上海复旦微、锐能微、钜泉、万工、贝岭等国内企业的坚持下,首先在技术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市场上也得到了足够的认可,目前国内计量专用芯片市场接近100%是属于国内企业的。

  中国电能表采购模式发展历史概况从中国电能表行业发展过程可见,总体来说,中国的电能表技术发展史跟中国的科技发展史一样,也是一段仿制、消化、吸收、自研的历史。而在整个新中国建国以后到20世纪末期的50年里,中国整个计量仪表行业长期处在引进技术、吸收消化的阶段,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虽然有相关的标准,但是在执行层面始终没形成统一的要求,整个标准化处于较为低级的状态。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全国对电力的需求十分旺盛,一直处在电力供应不足的状态,因此,当时的政府主管部门电力工业部主要精力在于解决严重的供不应求的问题,大量投资集中于发、输、配、供电设备上,而对计量环节的关注相对较少。

  另外,当时的电力物资采购跟其他政府部门的采购模式一样,是分级自主安排的模式,因此对于标准的执行比较粗放:总体满足,个性化需求较多。而实际上当时的基层电力部门(项目单位)专业人才极少,因此所谓的技术标准话语权实质上是掌握在厂家手里,只要厂家通过某些方式获得项目单位领导、专家的认可,基本上采购标准也就按此执行。也主要是因为这种分级自主采购的模式,在20世纪90年代乃至到21世纪头几年,各种地方保护主义思潮达到了顶峰:有省内保护、有地区内保护,甚至有县区内保护。而在那时,电能表产品仍旧以感应式电能表为主,仿制容易,于是,在利益的驱动下,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几乎每个县都有电能表制造厂,东部等个别经济发展快速的地区甚至会出现一个县有多家电能表制造厂的情况。于是产品五花八门,质量参差不齐,标准形同虚设。

  虽然在1983年,获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只有63家,但是就当时所处于的技术发展水平以及电力部门对于电能表需求量快速放大的客观现实,到90年代,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仍旧多达600多家。现如今我们耳熟能详的电能表企业多数都是在90年前后成立的。

  2002年,中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第一次电力体制改革,电力工业部解散,成立五大发电集团和两大电网公司(国家电网、南方电网),逐渐开始走向企业化运营。此时的电能表行业仍旧处于地方性技术方面的要求横行、产品差异化很大以及管理相当无序的状态。但也是在这一段时间点上,借着新一轮农网改造的契机,中国的全电子式电能表得到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此时,威胜、华隆(现百富)等企业借此机会踏上了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大道。经过五六年时间的积累,中国的电网企业已经积累了足够丰富的全电子式电能表应用经验。为了改变电能表装备整体无序的现象,2005年,国家电网公司开始了行业标准的完善和修订工作,在2007年底修订完成行业标准DL/T 645和DL/T 614,并颁布实施(即DL/T 645-2007和DL/T 614)-2007。2009年,国家电网公司针对电能表生产、应用的现状,借着建设智能电网的东风,在国内率先提出了智能电能表的概念,并在公司系统范围内,全面地对电能表的型式、功能和技术条件进行了规范,形成了一系列的企业标准,同时要求公司系统范围内严格执行以上标准。自此,国家电网公司电能表采购进入了“总部统一组织、统一实施”的新阶段,在标准执行力度上也得到了极大加强。在这里,必须得说刘振亚先生,这位在国家电网转型企业化运营的第一代掌舵人,以其开阔的视野、磅礴的气势及破除固有体系的勇气,在刘先生的支持下,电能表行业生态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同时,也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影响到了南方电网公司以及整个国内电能表行业生态。

  绕不开的产能过剩时间的轴线月,国家电网公司发布了GDW系列智能电表技术规范,并于同年10月开始由国网计量中心统一收样检测。2009年11月,发布了试点招标项目,国网范围的智能电表统一招标就此拉开大幕。在2009年的试点招标中有97家公司参与不一样产品的投标,但到2010年共有137家公司参与投标,参与投标公司数增长41.24%,市场又一次露出失控的苗头。2011年,为提高供应商质量,国家电网公司开始开展供应商资质现场审核工作,对供应商的经营情况、生产现场、研发能力、检验测试能力、历史业绩、生产产能做全面的评估。自此之后,参与投标的电能表公司数开始步入稳定减少的阶段。

  2011年8月,南方电网公司发布了南网版电能表技术规范,并于同年9月开始开展入网检测工作。2012年2月,发布了“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2012年度上半年一级物资集中采购电表类框架招标”项目,而与国网公司不同的是,参与南方电网公司电能表项目投标的企业总体处于每年微幅增多的趋势。

  根据国网公司2011年的现场评估结果,产能核实结果多的超过3000万只/年,少的也有200万只/年,哪怕按平均300万只/年测算,按2012年参与投标厂家数量来计算,通过审核的企业总年产能超过3亿只,而国内招标量最高的一年也就约1.2亿只(国网+南网),哪怕考虑部分企业出口了部分产能,但出口数量也未能达到5000万只(参照下2017年度数据),即产能处于严重饱和的程度,产能过剩率超过90%。

  电能表企业整体概况从近三年参与国网公司电能表产品投标企业的信息来看,共有92家。通过查询公开数据,对这92家企业的股权结构可以进行分析,发现其中民营或外资企业共有74家,占比80%;国有或集体资本相关企业共18家(其中国网系统相关企业9家),占比20%。

  而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所公开的数据,从公司注册资金来看,注册资本在10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55家,占比60%;注册资本在5000~10000万元之间的企业有28家,占比30%;注册资本在5000万元以下的企业有9家,占比10%。总体上来说,随着社会资产泡沫的加剧,同样也反应到了电能表行业,全行业注册资金规模大幅扩大。同时由于注册资金可以不再预查验,

  通过查询企业社保缴纳人数(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缴纳人数多者为准,此块人数对于公司的研发能力可以提供研判参考),92家企业中社保缴纳人数超过500人的企业有18家,占比20%;社保缴纳人数在100~500人之间的企业有37家,占比40%;社保缴纳人数在100人以下的企业有31家,占比34%;另有6家未查询到公示信息。

  结合2016年至2018年第一次招标中标结果做多元化的分析,18家公有经济企业中标16家,中标覆盖率为89%,累计中标金额51.84亿元,占招标金额的25.6%;74家非公有经济企业中标56家,中标覆盖率为76%,累计中标金额150.52亿元,占招标金额的74.4%。从中标包数来看,中标的16家公有经济企业共中标183个包,占比23%;中标的56家非公有经济企业共中标601个包,占比77%。

  再从企业社保缴纳人数和中标包数两个维度来看,31家社保缴纳人数在100人以下的企业中,中标包数超过10个的有5家,其中4家是公有制经济企业。

  本篇小结行业的健康程度,首先取决于营商环境,好的营商环境首先是任何资本性质的企业不偏不倚,考虑到这个行业不少企业历史上拥有公有制的背景,因此整体上18家公有经济企业占比20%,这还算正常,但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近三年拥有系统内资本背景的企业中标量有所增大,而从其社保缴纳人数来看,其持续研发和支撑的能力有待观察。其次,就是企业的持续研发能力,从近三年的中标情况去看,市场占有率最高也就5.32%,最低0.33%,且有22家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低于1%,这里面除有其他产业支撑的企业,以当前的市场占有率,部分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建设方面的投入是令人担心的。其三,在国网芯战略下,存在方案同质化严重的潜在趋势,企业之间的研发能力区别将越来越小,企业间的竞争也将更集中于供应链的竞争,这在以关系型营销为主的市场中,如果不提高门槛,玩家有可能还会增加,会否出现更严重的产能过剩,值得担忧。

  1.《电能表发展历史》 重庆师范学院信息技术系 唐敏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术研讨会 2004年

  2.《浅谈电能表发展历史》 国网天津城东供电公司 燕飞 建筑工程 2016年

  3.《电能表技术的发展历史》 清华大学 赵伟、庞海波、刘灿涛 电测与仪表 1999年

扫一扫,加微信

版权所有 © 火狐电竞(中国)官方网站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www.signaljammerblockers.com)
备案号:沪ICP备05031232号-66 技术支持: Sitemap.xml